一张“精神不死”的老照片,抗日英烈血战南京

发布时间:2023-11-22 10:42   本文被浏览过:

     从2016年开始,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走访全国各地的抗战老兵近1600人,拍摄他们的口述资料,竭力保护着关于抗日战争的民间记忆。在第十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到来之际,我们走进博物馆,揭开文物背后的故事。馆长吴先斌告诉记者,馆里藏有一张珍贵的老照片,照片背后所书“精神不死”四个字,正是参加过南京保卫战的抗日英烈梁佐勋的写照。

他曾血战南京东流岭,获二等甲级宝鼎勋章
     斑驳的木质相框内,镶嵌着一块质地雪白的瓷板像。画像中,身着戎装的青年军官非常英俊。这件藏品目前就静静地藏于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他叫梁佐勋,1937年,他所在的66军160师撤退到南京,负责守江宁的汤山,后来成功突围。”据吴先斌介绍,突围之后,梁佐勋回到老家广州,照了这张照片,做成瓷板像,做了以后还没有来得及去取,又接到命令去守南浔,最终牺牲在那里。“这份珍贵的资料征集到博物馆来,我们为其提供安家之处再合适不过。”

     据广东云浮市官方微信“云浮发布”披露,当时在南京的情形十分危急。1937年11月25日,478旅奉命坚守南京东北30里处的汤山和东流岭,这是南京近郊外围重要据点。26日下午,敌军到达东流岭前沿阵地,下午4时左右,日军在不到1小时的时间里,向478旅阵地倾泻了差不多3000发炮弹,东流岭被削低了五六米。当梁佐勋从1米多厚的泥土里爬起来时,日军已经发起了冲锋,他率领士兵们与日军展开厮杀,刚把日军打退,但喘息不到15分钟,山下数不清的日军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再次向山上发起了第二次冲锋……梁佐勋率全营在东流岭与敌军艰苦血战,顽强抵抗了三昼夜。29日晚,478旅撤出阵地,全体开到南京郊外燕子畿休整,将伤亡惨重的957团解散,补充到956和958两团。

     12月2日,梁佐勋率全营随160师全部退入南京城内。12月12日,南京突围开始,梁佐勋率领全营作为尖刀,最先突出重围。据当时任尖刀排排长的叶禄群先生回忆,能成建制突围出南京的粤军部队仅梁佐勋率领的第一营。而军长叶肇在突围中被冲散,后被日军俘虏,幸他扮作伙夫才得以逃脱。1938年1月中旬,突围部队到达湖南攸县休整,梁佐勋因突围有功,晋升958团上校团长,并获得二等甲级宝鼎勋章。

坚守八字桥,以“勇敢作战之团长梁佐勋”闻名
     据《肇庆市志》,梁佐勋(1901~1938年),字剑虹,新兴县稔村镇射村人。少家贫,读私塾数年后,到稔村墟商店当杂工,后往鹤山县沙坪墟山货店当掌柜。在粤军第四军军官教导队肄业后,历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第七十八师补充团营长、团附,参加“一·二八”淞沪抗战。民国22年(1933年)冬参加福建事变,任福建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团长。闽变失败后,入中央训练团受训。民国26年初任第六十六军一六O师九五八团上校团长。参加“八·一三”淞沪抗战,获二等甲级宝鼎勋章。民国27年在江西南浔线战役中阵亡。

     穿越历史的硝烟,沈汉杰撰《梁佐勋烈士传》中记载,梁佐勋弃商从戎,觉得一个军人的天职是守土安民,兴帮定国,而且目睹当时的"民军首领"包烟庇赌,设关收税,鱼肉乡民,危害社会。佐勋遂伺机率领全排士兵投奔邓仲元为师长的粤军第一师第四团当排长,追随邓仲元参加北伐等战役。北伐战争期间,梁佐勋随蔡廷锴参加了汀泗桥、蛇山等战役,在战斗中,他屡建战功,不断升职。1931年蔡廷锴任19路军军长时,梁佐勋任第60师第120旅第5团团长。

     据“云浮发布”,“九·一八”事变后,梁佐勋率部随第19路军调防京沪一线,执行卫戍任务。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者借口三友实业社工人与日僧殴打冲突一事进攻上海,19路军全体将士奋起抵抗,淞沪战争爆发。2月3日,梁佐勋率部接替伤亡惨重的第156旅第6团防守在八字桥至江湾一线。

     坚守八字桥的主将,正是邓志才120旅第5团团长梁佐勋。2月7日和8日,日军向八字桥、江湾一带发起了6次攻击,每次都是先以大炮及空军轰炸,接着数千人在坦克、铁甲车后面冲锋,来势凶猛。梁佐勋指挥部队沉着应战,在紧急关头,亲自带领敢死队同敌人肉搏。单是2月8日这一天,梁佐勋所在的120旅就击毙日军700多人。

在这场八字桥战斗中,还击毙了日军步兵第7联队长林大八,他是“九·一八”事变后第一位死在中国军队手中的日军将领。梁佐勋率120旅第5团扼守的八字桥作为主战场之一,坚守了一个多月,他被媒体誉为“勇敢作战之团长梁佐勋”。

捐躯报国位列著名抗日英烈,后人书“精神不死”
     “一·二八”淞沪抗战后,梁佐勋随19路军南调福建。“闽变”失败后,梁佐勋不愿投靠蒋介石,离职回新兴乡下居家务农。“七·七”卢沟桥事变后,祖国风雨飘摇,危在旦夕,他又重新入伍。

     1938年,被称为抗战三大胜利之一的万家岭战役,最先从风景如画的庐脚下、鄱阳湖畔打响。在最惨烈的东牯岭阻击战中,66军160师958团团长梁佐勋率领全团,与饭冢国五郎率领的第101师团第101联队,在牛毛尖、钵盂山激战,连续打退了日军5次疯狂进攻。9月2日拂晓,日军再次组织步炮协同进攻时,梁佐勋不幸中弹牺牲。

     国家记忆与国际和平研究院副研究员胡卓然从1938年9月22日《申报(香港版)》里找到一段记载…“团长梁佐勋因以身先士卒,指挥作战,于轰得×尸五百余具后,亦于该日壮烈殉职。”

     当年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居所附近,正是抗日英雄梁佐勋将军壮烈殉难的地方。半个多世纪过去,庐山脚下的抗日战场已经硝烟尽去,但梁佐勋将军的英雄浩气,依然回荡在匡庐的山水之间。吴先斌说,2015年8月14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民政部公布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梁佐勋将军位列其中。

     梁佐勋牺牲的消息传回家乡,新兴县各界民众也在县城梁家大地为梁佐勋烈士举行了盛大的追悼会,不久,还在梁家大地建起了“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台”。

     160师袍绎扶柩回到广州后,广东各界在广州市东川路粤光殡仪馆举行公祭。原19路军军长蔡廷锴亲自撰写的挽联最为感人:“十九路杀敌成名,壮哉一战苏万众!帅家门捐躯报国,悲乎孤冢炳千秋。”

     梁佐勋牺牲后,其妻苏淑清带着女儿佩琳、佩玉、佩琪及儿子佩璘艰难度日。广州沦陷后,曾经移居香港,抗战胜利后,才又回到广州。记者看到,藏于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的瓷板像背面有四个大字“精神不死”,那是梁佐勋的女婿沈汉杰认领这块瓷板像时写下的,梁佐勋团长英勇抗日的精神,至今令人景仰和追思。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张楠
校对:李海慧
编辑 : 严静

分享到:
抗战史上的今天

展览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