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华日军<出云>舰劣迹斑斑

发布时间:2014-06-09 11:29   本文被浏览过:

                 侵华日军<出云>舰劣迹斑斑
 
编者按:
8月6日,日本最大的舰船22DDH直升机航母下水,日本将这艘准航母命名为“出云”号,其用意十分耐人寻味。原来,在二战日本那段丑恶的侵略历史里,曾经出现过一艘“出云”号巡洋舰,并且这艘舰参与了日本侵华的军事行动,在黄埔江上炮击过上海,给中国军民造成过重大的伤亡和财产损失。对中国人来说,“出云”舰劣迹斑斑、血债累累。
 


                                               出云舰

<出云>舰是日本掠夺中国财富的产物
       甲午海战,日本取得胜利,威迫中国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条约规定中国需割让台湾岛、澎湖群岛以及辽东半岛,开放长江等内河航行权,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三万万两。因辽东半岛涉及俄、德、法等西方列强利益,在西方列强的干涉下,日本不得己交出辽东半岛,临走时又敲了中国所谓的“代辽费”三千万两白银。通过甲午战争,日本共计在中国获得赔偿折算为日元3.45亿,相当于当时日本国内总产值的4倍。
       发了战争横财的日本,已不把中国放在眼里,开始以俄罗斯为假想敌,进行新的一轮军备扩张。1895年12月,日本第九届内阁会议原原本本的通过了伊藤博文内阁提出的包括扩充海军在内的“第一期战后经营案”。其主要内容,日本陆军总兵力战时可扩分60万人,海军短期要建立战船6艘、装甲舰6艘为骨干的“六六舰队”,配合二、三等巡洋舰、驱逐舰和水雷等附属部队组成庞大的海军舰队,侵华日军<出云>舰就是“六六舰队”其中一艘。
      <出云>舰是有英国阿姆斯特朗船厂制造,满载排水量9906吨,满员648人,舰长121.92米,宽20.93米,航速20.75节。装备有200毫米炮4门,150毫米炮14门,80毫米炮5门,购船所需费用由日本在所获得中国甲午战争赔偿款中支出。1919年,日本大正天皇视察该舰。1921年,<出云>舰满载海军官兵耀武扬威作了环球之旅,向世人展示日本海军实力。1934年在佐世保进行改装,安装了独霸全球的“九五式”水上轰炸机,此时的日本海军实力已跟西方列强平起平坐,成为东方新恶魔。



                      1937年8月14日“出云”舰所属第三舰队炮击上海市区

<出云>舰是侵华战争的急先锋
       1900年,<出云>舰在日本海军中服役,该舰因参加日俄战争中“蔚山海战”、“马海峡海战”而成名,战功累累的<出云>舰成为日本军国主义扩张的马前卒、急先锋。
       1932年,淞沪抗战爆发,已成为日军第三舰队旗舰的<出云>舰开至黄浦江边,凭自己是铁甲利舰,给中国人带来了极大危害。<出云>舰所属第三舰队航空兵于1月29日把上海商务印书馆20多栋包括涵芬楼等在内的设施炸毁,使商务书局三十五年经营毁于一旦,给中国文化事业遭受不可估量的损失。爱国人士胡厥文(后任我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多次组织人员袭击<出云>舰,皆因<出云>舰防守严密无功而返。据1932年3月20日《申报》文章,<出云>舰参加的淞沪抗战(日称上海事变)致使上海平民死亡6080人,受伤者2000人,失踪者14000余人。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日本<出云>舰率大小舰队百余艘封锁中国沿海,使得占中国总收入的43%关税丧失殆尽,让当时中国捉襟见肘的抗战经费雪上加霜。停在黄浦江江面的<出云>舰不断用炮火轰击上海,据史料记载,8月20日日本第三舰队在<出云>舰带领下,二十多艘炮舰一齐向吴淞镇狂烈炮击,造成中国军民伤亡达200余人。<出云>舰强大的炮火几乎把上海闸北地区夷为平地,其意图就是想用超大口径的火炮威力给中国人带来巨大心理压力,让中国人丧失抵抗意志,迫使中国早日投降,以便实现“三月亡华”的美梦,打错算盘的侵华日军,没有想到中国的抵抗意志越挫越勇,让日军深陷战争泥淖。
       为了击毁中国空军力量,第三舰队司令官长谷川清在<出云>舰上逐次向各航空队下达命令:鹿屋航空队轰炸南昌机场;木更津航空队轰炸南京机场;“龙骧”号“凤翔”号航空母舰上的第一航空队攻击轰炸杭州、苏州及上海机场;“加贺”号航空母舰上的第二航空队轰炸杭州附近各机场;“神威”号航空母舰上的水上飞机攻击杭州机场。日军飞机所到之处,地面人群先是惊恐万分,随之一片哀嚎……。
       1937年12月1日,<出云>舰执行日军大本营下达的攻略南京的“大海令”,命令所属近藤英次郎少将率第三水雷战队突破江阴防线,朔江而上开赴南京,13日,第三水雷战队抵达南京下关江面,用舰上机枪扫射南京城渡江逃生的平民。据原88师老兵易潼回忆,在下关江边被日舰机枪扫射而伤亡的百姓大2万人之多,鲜血染红了江面,枪声、哀嚎声混成一团,其惨状不忍卒目。4天后,该舰队司令官长谷川清离开<出云>舰和正在血洗南京城的其他日酋到国民政府大院内(今总统府遗址)遥拜东京,高呼天皇万岁,日酋们震天动地的高呼声至今仍是南京城心中的痛。
 


                           长谷川清巡视被“出云”舰炮火夷为平地的上海闸北

击沉<出云>舰是中国海空军共同的目标
       <出云>舰作为日本侵华海陆指挥中心,是日本海军“头狼”,屡屡给中国带来伤害。击沉<出云>舰无疑将提高中国抗日士气,打击日本鬼子的嚣张气焰,在政治上和军事上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抗战爆发初期,军政部在何应钦的主持下秘密制定了击沉<出云>舰的多套方案。
       1937年8月14日,空军第二大队副大队长孙桐岗率轰炸机21架次,携带250公斤炸弹14枚,50公斤炸弹70枚,从安徽广德空军基地起飞,直奔220多公里外的上海。此行第二大队背负两个使命,一是轰炸位于上海的日军码头、仓库。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轰炸<出云>舰。据当时媒体报道:14日上午10时30分,我轰炸机袭击出云舰,投弹三枚,两弹落于舰左近处;11时22分,3架轰炸机命中<出云>舰;15日下午3时30分,我方1架轰炸机冒着暴风雨轰炸<出云>舰,遭舰上高炮反击,反复交战20分钟,此次大战为中日甲午海战以来,日本海军首次受到中国军队攻击。
不久,空军第八大队谢莽部奉命不惜代价猛攻<出云>舰,连蒋介石都贡献出自己的专机飞行员衣复恩驾机参战,均未重创<出云>舰,反而有五架飞机被<出云>舰密集防空炮火击落,我多名飞行员喋血祖国天空。衣复恩因近距离接触<出云>舰,飞行高度过低,裤腿也被舰上高射炮击穿,身负重伤返回地面,宋美龄含泪迎接。
       在空军打击<出云>舰同时,海军方面也做出一个大胆决定:派两艘鱼雷快艇秘密潜往上海,袭击日军<出云>舰。8月14日傍晚,化成渔船的鱼雷快艇“史102”(艇长胡敬端)和“文171”(艇长刘功禄)从江阴出发,昼伏夜行,躲躲闪闪,一路小心谨慎,在穿越敌海军董家渡封锁线时由于“文171”未能及时跟上,“史102”只能单艇深入,急奔黄浦江。在抵<出云>舰警戒区时,因灯光管制,江面黑暗而不见目标,艇长胡敬端凭记忆中的战斗位置,在距敌舰400米处一个急转弯之下发射鱼雷,第一枚鱼雷击中<出云>舰下方的另一艘敌舰,当即爆炸沉没,第二枚鱼雷击中<出云>舰尾部,幸亏敌军援救及时,才免遭下沉。“史102”号艇在返回途中被<出云>舰上炮火击沉,艇上官兵涉水回到安全区域。
       战前,日方认为中国海军根本不可能对日海军构成威胁,而中国海军“史102”号鱼雷艇敢于对<出云>舰发动鱼雷攻击,让日本海军大为震惊。为鼓舞我军士气,军政部何应钦发电嘉奖“虽未获成功,但已减敌舰骄横之气焰,尚望再接再厉,整顿部署,以竟全功”。
中国军队迭次对<出云>舰发动进攻,均未能使<出云>舰葬身黄浦江,壮志未酬的中国军队一直在寻求战机。1937年9月,中国海军得到情报,在28号那天,华中派遣军总司令松井石根和一批军政高官要在<出云>舰上召开军事会议并留宿该舰,兴奋不已的中国海军试图借此发动一次“斩首行动”,一举端掉日军老窝。经多次侦查研究推敲后,9月28日我海军特工王宜升、陈兰藩等携带3枚水雷泅水至春江码头,向停泊在该处的<出云>舰靠近,但是自<出云>舰遭到“史102”快艇袭击后,防范措施十分严密,不仅在军舰四周布下防雷网,并在军舰旁边系留大批驳船轮船,以防中国海军袭击。王宜升、陈兰藩等人在靠近<出云>舰时,被防雷网阻拦,他们立即进行破坏,不幸被舰上士兵发现,顿时江面警笛四起,枪声大作,王、陈等人只能匆匆引爆水雷,炸毁了<出云>舰周围4艘驳船和两艘轮船,<出云>舰由于距离稍远,只是舰尾受到轻创,舰上日酋侥幸逃生。
        此后,中国海军先后两次发动对<出云>舰攻击,据《中国海军长江抗战纪实》介绍,一次是11月4日夜间,海军人员将水雷由公和祥码头顺水推送,被日军发觉,遭步枪射击而未能成功;另一次是11月5日夜间,采取同样行动,遭日军机枪密集扫射,往返数次,也未成功,并导致两名潜水人员失踪,这些行动虽然均以失败告终,但中国海军的忠勇可赞可叹。
在经历中国军队立体交叉打击后,此时的<出云>号舰已由“战功”累累变成伤痕累累,1943年底从中国返回日本,1945年7月24日在盟军轰炸下<出云>舰被击沉覆没,从此结束了它侵略的一生。
       今天,由于日本政府加速右翼倾向,让早以尸沉大海,曾经张牙舞爪与我们有血海深仇的“出云”号死灰复燃,重见天日。无疑是再一次给我们敲响警钟,表明日本右翼分子与我们善良美好的愿望背道而驰且越来越远。善良的人们要充分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及“出云”号们的野蛮性,勿忘他们曾经给我们带来的伤害,如果我们忘记了,一定会在将来的某一天为今天的健忘而痛悔莫及!
野蛮终究不被文明所容!

(南京市政协委员,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长    吴先斌)
                 
 

分享到:
抗战史上的今天

展览讯息